河埠头、古桥和缆船石蕴藏着历史密码(温乐海鲜餐厅)温乐海鲜餐厅(新塘路店)怎么样,

   2023-10-02 05:58:57 240
核心提示:寻访时间线四天,两个古镇,两场座谈,探访黎里、芦墟7月7日 “青睐”团员一行17人到达黎里,入住南舍别院晚餐聚会、交流,漫步古镇7月8日 上午9:30,古镇守望者李海珉陪同讲解东圣堂、心迹双清坊、锡器博物馆、黎川苑、南社通讯处;下午1:30,柳亚子纪念馆馆长汝悦来导览柳亚子纪念馆;下午3:00,船游黎川,嘉宾李海

寻访时间线四天,两个古镇,两场座谈,探访黎里、芦墟7月7日 “青睐”团员一行17人到达黎里,入住南舍别院晚餐聚会、交流,漫步古镇7月8日 上午9:30,古镇守望者李海珉陪同讲解东圣堂、心迹双清坊、锡器博物馆、黎川苑、南社通讯处;下午1:30,柳亚子纪念馆馆长汝悦来导览柳亚子纪念馆;下午3:00,船游黎川,嘉宾李海珉、汝悦来与“青睐”进行文化座谈。

7月9日 上午9:30,步行至六悦博物馆参观;下午1:30,游船体验,嘉宾李海珉深度讲解黎里特色:弄堂、古桥、缆船石;后探访端本园、周宫傅祠,黎里旅游公司张愉静、邱焱陪同讲解7月10日 乘坐大巴,前往芦墟古镇。

芦墟古镇文化名人张舫澜带领大家探访陈家墙门、沈氏跨街楼、夏应祥故居、宁俭堂(唐九如故居)后与张舫澜、吴江区南社研究会会长俞前观展并进行文化座谈下午3:00,统一乘坐大巴,到达苏州北站,结束寻访7月8日下午

到达黎里的当晚,“青睐”会员们就被穿古镇而过的市河所吸引,不顾湿热,在小桥流水边流连忘返对一座江南古镇而言,没有水则失去了灵魂,几百年来古镇居民们沿河而居,耕田经商,摇橹往来,展开了一幅生生不息的水乡生活画卷。

行程第二天下午,在李海珉老师的带领下,会员们分乘四条小船游览了这条堪称古镇生命线的市河据李老师介绍,市河在黎里专名“黎川”,是这里的先民在南宋时利用自然河道疏通开挖,逐步形成的黎川主要有两条,一条纵贯东西,长约1980米,也就是我们此时行船的这条,另一条南北走向,长约1000米,二者在西侧十字相交。

有河就有河埠头、古桥和缆船石,三者缺一不可,乘船游览则是近距离观察它们的最佳方式河埠头是上下船的码头,在黎里保留了250多座李老师让我们仔细观察这些河埠头,发现它们根据具体地势呈现单落水、双落水、淌水式和悬挑式四种形态。

河埠头的石阶最多不会超过10级,因为石阶过多对搬运货物和日常的“买汰烧”都不安全遇到较高的河岸,黎里人就将这四种形式灵活结合,以便既不影响街道宽度,又不妨碍居民用水和上下船不过,李老师说自上个世纪60年代后,小木船逐渐退出了黎里人的生活,但下到河埠头上洗洗涮涮仍是古镇居民至今都在进行的日常。

说话间,手摇游览船穿过一座三孔梁式石桥,李老师提醒大家看桥身上雕刻的“迎祥桥”三字,以及桥柱上的两副对联“我们本地人还是习惯叫它汝家桥,汝家在黎里是个大族明正统六年,他们出钱修成了这座桥,方便全镇往来”。

迎祥桥在清代经历过两次重建,2014年,黎里古保委再次着手重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原来的老石料能用尽用,不够的补充古镇保存的其他老石料,实在短缺才以现在的石材替代李老师告诉会员们,在黎里横跨两岸的古桥有将近30座,最晚的建于康熙五十一年,其中8座保持了原汁原味,9座经过了复建,还有多座有待整修。

“李老师快看,那块石头真漂亮啊,上面雕的是什么图案?”突然,有会员指着镶嵌在河岸上的一块方形石砖惊喜地询问,李老师立刻大声地回应:“这就是我们黎里的一个特色,叫缆船石,雕的是‘刘海戏金蟾’,我们现在女孩子不是留着刘海吗,这个发型就是从他这里来的。

你看他手里耍着三个铜钱,见到的人就是一见生财,有财宝进门可惜现在水位比较高,蟾蜍没在水下看不到了”接下来,在李老师的指引下,会员们不断从两岸辨认出了一系列雕有各种图案的缆船石:芭蕉叶、万年青、梨花、如意、必定、琵琶、佛八宝、暗八仙、瓶生三戟、瓶生蜂猴……小船上不时发出赞叹和惊呼。

缆船石又叫系船石,在水乡古镇并不少见,但李老师骄傲地说:“虽然其他地方也有,可没有我们黎里的数量和种类多我们大概有1000多颗缆船石,四五十种种类光一个如意造型就能分出十几种,比如蚕宝宝如意、童子面如意……缆船石绝对是黎里的一大特色。

”李老师告诉我们,最早的缆船石只讲究实用,仅凿两个洞用来穿绳子,俗称象鼻眼,并没有纹饰慢慢地,人们开始在这块石头上做文章,寄托美好的愿望和寓意“我们黎里是由梨花村演变而来,所以把梨花刻在缆船石上双犀角图案是因为民间传说犀牛角可以避水,所以雕成缆船石,保佑妇女小孩不会遭水淹,起到避灾的作用。

酒爵造型,其实来源于‘反袁’,当时的黎里文人成立酒社,一边喝酒一边骂袁世凯,酒社是隐蔽的叫法,否则要掉脑袋的”李老师还教大家分辨缆船石的大致年代和所属主人的身份,“如果是青石,就是明代的,青石比较脆,保留下来的也比较少;如果是花岗岩就是清代的;到了民国很多人家又用铁环来停船。

你们看这颗缆船石特别粗壮,岸上往往是米行,因为来的都是运米的大驳船,缆船石必须要坚固这颗雕了瓶生三戟,寓意‘平升三级’,应该是读书人家的缆船石……”缆船石的分布位置也有讲究,双落水埠头有四颗,单落水埠头有三颗。

除了河埠头镶嵌缆船石,在没有河埠头的岸边,只要超过4米的距离,也必须安装两颗缆船石,这是因为考虑到有些船长达到4米2012年时,李老师曾与黎里旅游公司的工作人员一起清点了市河两岸的缆船石,并一一拍照录入电脑。

迄今原汁原味保留下来的有254颗,近年来陆续请老石匠又复刻了100多颗在这位古镇守望者眼中,看似小小的缆船石,其实蕴藏着解读黎里历史文化的密码作为旧时交通、生产、生活的重要遗存,2005年,“黎里市河驳岸及古桥,包括河埠、缆船石”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升格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文/本报记者颜菁7月9日座谈辑录保留一个原汁原味的黎里传给子孙后代提问:第一次来黎里,请李海珉老师总结一下黎里独具特色的地方李海珉:黎里始于唐,成于宋,在明代成为吴江县巨镇这个0.69平方公里的古镇,有57个文保单位,包括一个国保单位,两个省保单位。

我小时候住在弄堂,有11进这次大家看到,黎里能够保留115条弄堂,从数量、形制来说,没有古镇能跟这里相提并论我们还有从老祖宗传下来的缆船石、中秋显宝,再加上南社这张高雅的名片,以及从黎里走出去的历史文化名人,像我们上午看到的多次为孙中山治病的金诵盘,中国影坛上第一颗耀眼的影星殷明珠等等,正是有这些丰厚的家底,黎里能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能有资格列入江南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

提问:黎里古镇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江南民居,这些建筑蕴含着怎样的文化价值?李海珉:苏州建筑含蓄、内敛、不张扬看着小小一个门面,其实庭院深深,一进又一进,文化内涵、建筑雕刻都在里头了而且,很多老门匾、门联、桥联被保留下来,我认为这个是很好的。

这些老对联题写的内容,有很多蕴含着祖训家训,充满教子智慧对传统文化,我的观点是扬弃,该保留的要保留提问:作为黎里古镇的守望者,您对黎里寄予哪些期望?李海珉:1984年,我在中学教书,业余时间研究柳亚子、研究古建筑。

十年后,我调到柳亚子纪念馆工作,后来又兼任文保所所长1987年,我们的老所长种了一棵树,我觉得我不能光乘凉,还要种一棵更大的树——申报黎里为历史文化名镇1996年,我确定了这个想法,努力了十年到了2006年,黎里不叫黎里了,居然跟其他五个古镇合并起来叫汾湖镇了。

我急得发蹦,跑了50多个古镇去调研,我觉得黎里的原生态是第一梯队的经过种种努力,2013年,终于又恢复叫黎里镇我做这些,底气来源于对黎里的了解,来源于老哥们的支持2018年,我建立了江南古镇守望者联盟微信群,我们遵守一个原则:自筹经费,保持独立。

从2020年开始,我们每年雅集一次,目的就是互相帮助,守护我们的家乡,期望古镇更美好今年我77岁了,重新出来工作了14年,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一直在想,把一些老的东西写下来,把一个原汁原味的黎里保留下去,传给子孙后代,这个大方向错不了。

提问:黎里有“周陈李蒯汝陆徐蔡“八大姓,请汝馆长谈谈汝这个姓汝悦来:汝姓本是姬姓,祖上自元代过来黎里,住在东圣堂附近汝氏家族明代出过两个进士清代出过一位俄文翻译家汝龙,他是契诃夫小说专家当代的有美学家、哲学家汝信。

我们汝家这一支,不属于望族,只是我的祖父在大户人家徐志摩家开的酱园里做过会计听我的父亲讲过,祖父十三四岁时,徐志摩葬礼在家停灵,他还见过当时的场景提问:汝馆长,听您讲的关于柳亚子的生平故事,收获颇多,感觉在展陈上很是下了一番工夫。

汝悦来:我2020年来柳亚子纪念馆当馆长,这三年我做了一个调整,就是注重挖掘柳亚子这个人,大家看到的柳亚子生平展,能比较完整、立体的还原这个历史人物的一生说实在的,博物馆需要馆藏、需要研究,而这些都是需要用钱的地方。

这三年,柳亚子纪念馆从门口到最后一进全部都修整好,安防也是第一次全部通过,成为社科基地硬件搞好后,就要提升馆藏文物,也需要联合馆外的力量,最近柳亚子的外孙表示要捐献藏书我希望以后这个馆能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馆藏到研究都更上层楼。

文/本报记者李喆7月10日探访芦墟那些沉积在历史书里的人物仿佛栩栩如生走来老墙门、跨街楼好像穿越到上个世纪7月10日上午,“青睐”一行告别黎里,前往芦墟古镇伴着风声雨声到达芦墟,放眼望去,没有开发的芦墟,更加古朴安静。

张舫澜先生早早在桥头角亭等候大家,今年86岁高龄的老先生热情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乡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张舫澜收藏、挖掘吴文化,对南社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直到今天,仍在为抢救、保护芦墟民宅、芦墟山歌而奔走。

沿着蜿蜒的市河行走,错落有致的江南民居映入眼帘,路边有各色蔬菜、鱼鲜摊铺,烟火气十足,仿佛一下穿越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光景张舫澜告诉大家,芦墟古镇有不少古民宅,当地人叫老墙门,比如唐家墙门、柳家墙门等等。

每一座老房子背后的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青睐”一行撑伞走过小桥,一座样貌特别的山墙高高耸立,引人注目原来这种山墙有个十分形象的名字,叫“观音兜”举目细观,真像一位高大的观音大士立在那里,延展的盾形山墙,为人们遮蔽风雨。

穿过观音兜,陈家墙门到了张舫澜介绍说,这座明末清初典型的江南大宅,原本是五开间临河四柱牌楼,跨街楼后三进门楼,最后一进带花园,靠后河有船棚这种庭院深深、前后临河的宅所,是名门望族的标志,正是从这类墙门里,读书声延续了江南的文脉。

陈家的后人专门过来,带大家参观老宅他介绍说,到他们这一代,已经是第十四代了厅堂正中,悬挂一块“德余堂”牌匾,三个大字彰显出主人的文化底蕴2010年,陈家后人在整理第三进老屋时,发现厅堂的楠木大柱,还有一座六扇硕大的后厅屏风门,门高有4米,宽半米。

陈家后人集资,对老宅慢慢修整,保留下原汁原味的古建风貌驻足细观,在漆皮斑驳的退堂门上,漆书一副“箕裘事业辉金屋;钟鼎家声振玉堂”的对联,历经300多年,书体依然清晰,可见造诣深厚,更显出老宅历史悠久告别陈家墙门,来到建于民国的沈氏跨街楼。

它坐东面西,前后临水,共五进第一进船厅,船厅与第二进门屋构架成跨街楼,人们行走其中,下雨天不用打伞不会湿脚第二、三、四进天井以石板铺设,存有两座砖雕门楼张舫澜带领大家穿过细长的弄堂,零距离逐一观赏砖雕门楼,古代工匠的建筑意识、建筑技艺,令人叹服。

“唐九如史迹展”第一次亮相便与“青睐”相遇沿河雨中漫步,跟随张舫澜来到夏应祥故居这位早期南社社员,是柳亚子的挚友,柳亚子到芦墟常到他家与社友们聚会这处居所即是清乾嘉年间的灵芬馆,至今保留着主人频伽当年手植的腊梅。

就在大家欣赏古腊梅时,雨势突然变大,房主张先生请大家进屋避雨张舫澜展示自己珍藏的夏应祥老照片,儒雅风度令人感叹片刻,雨过天晴,与主人告别他特意从豆棚瓜架下,端出几盆自己培育的腊梅树苗,送给喜欢的会友捧着240年历史的古腊梅,青睐会友如获至宝,特别开心。

作为分湖诗社社长,张舫澜指着小桥流水笑言,当年,夏应祥积极参与分湖诗社的创建,隔着河岸,与诗友举杯唱和平时还在家设馆授徒,不少南社文友都把子女送到灵芬馆读四书五经沿西栅廊街慢行,曲径通幽处,唐家墙门到了。

这座六进深的宅门完工于1928年,中西结合的第五进门楼令人眼前一亮,带有两圆柱、三角尖顶的西式造型上,立面浮雕着“松树灵芝图”,亦中亦西,别致古朴正厅堂名为“宁俭堂”,是与砖雕门楼的“勤俭家声”为应吴江区南社研究会会长俞前向“青睐”表示欢迎,并带大家参观导览“唐有烈生平展”。

令他感到欣慰的是,这个才刚刚布展完成的展览,今天第一次亮相便与“青睐”相遇唐家是芦墟名绅,次子唐有烈,字九如,自小爱好文学,是南社诗人,与柳亚子关系甚笃,民国年间赴京到朝阳大学学习,毕业后在国民政府水利部门工作。

南社凝聚的人文精神将永远闪耀观展结束,穿过精致的厅、楼,来到一处窗棂映影的厢房落座,俞前与“青睐”进行了诚恳的座谈交流他坦言,南社经历过1909年成立南社、1923年成立新南社、1935年成立南社纪念会三个时期。

在历史长河中,南社精神体现为承前启后的人文情怀,心系民众的进步追求,振兴中华的家国担当,南社那一代人,不断有历史人物进来,大浪淘沙,砥砺前行自2015年吴江成立南社研究会以来,俞前深切体会到“南社”这个宝藏有很多东西值得挖掘、传承,比如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鲁迅、邵力子等南社人传播新思想,促民众觉醒,鲁迅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送给柳亚子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有三处房子都与南社人有关:于右任在上海创办的革命报刊、中共一大会址李书城的住所李公馆、陈独秀与沈玄庐等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寓所;还有叶剑英、朱德、张闻天等领袖人物的老师,也都是南社成员;在北京参加开国大典的也有很多南社人,柳亚子、何香凝、马叙伦、沈钧儒、沈雁冰……

“讲这些人和事,并不是在于说南社多么厉害,而是说南社凝聚的人文精神,将永远闪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史册中这几年我们出版了《天下南社》《南社演义》等书籍,现在又把陈列馆做起来,就是为了弘扬南社精神今年是新南社成立100周年,我们一方面在当地研究、挖掘南社文化,一方面也希望多走出去交流。

”俞前话音未落,现场响起掌声时间过得飞快,走在回程的石板路上,再次回望雨中的芦墟古镇,那些曾经沉积在历史书里的人物,仿佛栩栩如生走来。文/本报记者 李喆本版摄影/章治平江南东乙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标签: sdf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在线
客服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8:30-5:30

选择下列客服马上在线沟通:

客服
热线

微信
客服

微信客服
顶部